欢迎访问兰州凯文雕塑工作室!

联系电话

13389403864

信息动态/news
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凯文信息

玩泥巴的艺术——泥塑

发布时间:2024-2-27

泥土,是大自然的恩赐,是滋养万物的根基,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,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更是赋予了泥土神奇的色彩。

 

巧手慧心的民间匠人更是把泥土演绎成了丰富多彩的泥塑艺术,它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原始魅力,历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,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发展,在人们的意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
 

历经岁月洗礼,泥塑艺术依然折射出先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

泥塑在民间俗称“彩塑”、“泥玩”。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,捣匀后,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,经阴干,涂上底粉,再施彩绘。

 

泥塑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,流行于陕西、天津、江苏、河南等地。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 历史·渊源 
早在几千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,在浙江河姆渡就出土过泥猪、泥羊头。那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之一。


两汉以后,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,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,社会上的道观、佛寺、庙堂兴起,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。


到了唐代,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。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。他塑的彩塑像,陈列于市中,人们从背面就能认出,可见雕塑技艺的高超。


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,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,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。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,作为商品出售。

 

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“磨喝乐”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,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“乞巧”,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。


元代之后,历经明、清、民国,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,尤其是小型泥塑,既可观赏陈设,又可让儿童玩耍。


清朝时,每逢山集,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,民间流传着“孩子哭,找他妈,他妈买个泥娃娃,逗得孩子乐哈哈”的民谣。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。


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,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、天津“泥人张”、陕西风翔、河北白沟、山东高密、河南浚县、淮阳以及北京。


 艺术·流派 
做源人殉葬,做佛像膜拜,做“耍货”玩赏的民间风俗,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。
陕西凤翔彩绘泥塑,始于先秦西周时期,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,是至今中国保留最古老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。


至唐宋时代,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,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,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。

至清代,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:北方有天津“泥人张”,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。


“泥人张”指天津泥人张长林,是捏塑世家,作品以写实为特色,人物造型,音容笑貌,色彩装饰,无不强调一个“像”字。其子张兆荣、孙张景桔继承祖业,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。

 

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:一类“泥要货”供儿童玩耍,“大阿福”是最典型的作品。其造型丰满活泼、浑厚简练,色彩明朗热烈,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。


另一类为“手捏戏文”,主要塑造戏曲人物。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,造型适当夸张,表现技法精练,色彩纯朴、深厚,实有江南地方特色。现代著名艺人有胡新明、王忠富、于庆成等人。


此外,河北白沟河、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民间泥塑重要产区。

 

泥塑艺术
● 泥塑作品极具收藏价值,每件泥塑作品均是手工制作,皆为孤品,在世界上独一无二。

 

与油画、剪纸、浮雕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比,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,欣赏角度也极为丰富和多样化,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。

 

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,泥塑是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,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与个性的一种体现。

上一页:校园雕塑的选择和摆放   下一页:泥塑该怎么保养才好呢?